一、成果信息
获奖等级:高等教育(研究生)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
成果完成人:舒慧生、俞昊、丁明利、徐效丽、刘晓艳
覃小红、赵涛、张 翔、查 琳、张慧芬
孙增耀、单丹、陈晓双、郭 琪、田顺利
成果完成单位:东华大学
二、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
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,以纺织强国所需高端人才培养的急难问题为导向,围绕如何服务国家战略锻造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、如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掌握关键技术的卓越工程人才、如何构建基于科学与工程的分类评价机制,主要解决培养资源、问题、知识供给协同不够,育人主体、要素、过程融合不足,评价主体、维度单一,过程评价缺失这三大教学问题。
图1 改革设计思路
三、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
(一)以创为核实践探索,聚焦培养资源、问题和知识供给,构筑“三大一长”人才培养新路径,造就服务国家战略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的领军人才,助力强国家。
集聚29个国家、省部级重大科研平台及自主研制的大型仪器装置,以大平台保障资源供给。紧扣纺织新材料、高性能纤维和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大任务,围绕40项国家重大项目,找准“真问题”。配套设置1300余项博士生创新基金突破“小切口”,以大项目提供问题供给。聚焦国防军工、航空航天等战略领域,打造15个大团队,建设前沿学科交叉课程35门,以大团队提供知识供给。紧扣原始创新能力,探索长学制培养,赋予博士生长学制资源供给、问题供给、知识供给新变量,激发纺织博士生原始创新能力,实现知识宽度和科研深度新增量。
(二)以融为魂深化改革,聚焦育人主体、要素与过程,打造“三全程”人才培养新模式,填补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人才的紧缺,支撑强产业。
拓展育人主体,与220余家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培养基地,推动“人员双聘、成果共享、平台共用”联动机制,遴选870余名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,全程参与方案定制、生源选拔、课程体系、教学实践、论文指导各环节,强化把论文写在企业创新需求上。强化育人过程,以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为牵引,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18门、典型教学案例40个、校企融合课程27门。企业项目与场景全程融入知识体系建构。实现理论学习、社会实践与企业生产的有机衔接,塑造新时代大国工匠。
(三)以评为领主动作为,聚焦评价主体、维度、过程,构建培养过程质量“多元动态”评价新机制,引领新评价。
坚持将立德树人贯穿纺织人才培养全过程,重构课程体系,改革实践教学,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,以科学创造和工程能力分类构建研究生和导师评价体系。评价主体由学校单一主体转变为学校、企业和社会多主体,评价对象由学生为主转变为学生和导师并重,评价内容由重论文转为多向度,评价分类按照基础研究、技术创新、成果转化实施。评价过程由静态性、截面式转变为动态性、全程化,实行分流淘汰,强调过程性评价结果运用,为培养纺织拔尖创新人才选育好苗。
图2 论文发表和纺织研究生教育新面貌
四、成果的创新点
开创了“三大一长”科教融合领军人才培养新路径,创新了“三全程”产教融合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,深化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在建强学科过程中的引领作用。
五、实践推广应用效果
(一)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纺织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
近十年为纺织领域培养了1.5万名研究生,涌现出一大批卓越工程人才和拔尖领军人才。
(二)推广了研究生教育深度服务产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的特色经验,示范辐射效应显著
改革项目保持高水平。承担国家、上海市重要教研项目和课题等85项;发表高质量教研论文34篇;编著出版教育研究专著4部。“三个全程”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评典型案例。多项改革经验被主流媒体高频次广泛报道。
图3 部分媒体报道
改革成果交流高水准。在全国交流培训会议中,进行主题与经验分享报告近百次。中外百余所院校来校交流;连续14年举办国际纺织博士生学术论坛和暑期学校,引领全球纺织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。